本網訊 近日,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公布2022年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名單的通知》(滬教委人[2022]33號),正式公布了2022年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評審結果。經單位申報、專家評審、網上公示和上海市教學成果獎評選表彰工作領導小組審核等程序,共評選出特等獎150項,一等獎420項,二等獎510項。我校共榮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12項,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特等獎2項,一等獎4項,二等獎5項;作為合作完成單位榮獲一等獎1項。覆蓋高等教育、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所有層次,獲獎總數取得歷史性突破。
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設立,是目前上海市教育領域政府類最高獎勵,每4年評選一次,迄今為止已舉辦9屆。本次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設置特等、一等、二等3個等級,包括高等教育、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3個大類。

我校歷來重視教育教學改革,始終堅持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,立足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全局,主動瞄準“體育強國”、“健康中國”國家戰略,服務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,發揮學校體育特色,著力強化專業內涵建設,持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走深走實,并在此過程中及時總結辦學經驗,培育教育教學成果。
在本屆教學成果獎申報過程中,學校高度重視,認真研判教育教學發展趨勢,強化教學成果整合力度,明確項目負責人和負責單位。多次邀請校內外專家詳細審閱我校擬申報項目的成果內容、創新點、教學成果報告等材料,進一步凝練特色,突出亮點,順利完成了本屆高等教育(本科、研究生)、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的各項申報工作,并在評選中獲得佳績。
表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2022年市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匯總
序號 |
成果名稱 |
成果主要完成人 |
獲獎類別 |
獲獎等級 |
1 |
學生體育素養測評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|
陳佩杰、唐炎、劉陽、蔡玉軍、朱政、莊潔 |
基礎教育 |
特等獎 |
2 |
傳承百年匯蘭精神,對接健康中國戰略,運動健康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立與實踐 |
王茹、于新凱、吳衛兵、熊靜、陳莉莉、鄭鑫焱、沈高飛、韓甲、劉云龍、崔逸梅 |
高等教育 |
特等獎 |
3 |
與行業共踐同行三十載的體育賽事運營管理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|
李海、沈佳、楊倩、黃海燕、史小強、王麗娜、駱雷、齊超、李鍵、徐成龍 |
高等教育 |
一等獎 |
4 |
文化傳承教育專業優勢互補社會服務實踐——體藝融合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|
韓春英、王三、林毅、馬古蘭丹姆、劉欣、楊玨、朱俊河、王繼強、魏巍、杜友君 |
高等教育 |
一等獎 |
5 |
對接特色需求,強化應用研究一一運動心理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|
王小春、周成林、張斌、陸穎之、王瑩瑩、金鑫虹、夏鑫、李雪 |
高等教育(研究生) |
一等獎 |
6 |
落實全民健身戰略,創新社區健身指導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|
王紅英、鄭國華、沈益民、霍圣錄、顧鄭軍、崔艷秋、金銀日、陸莉萍、劉東寧、楊小鳳、邵昱 |
職業教育 |
一等獎 |
7 |
學科引領下體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——產教、專創雙融模式的探索 |
吳雪萍、陳偉、梅朵、邵斌、沈高飛、陳鴻、郭簫飏、劉佳瑜、陸丹 |
高等教育 |
二等獎 |
8 |
博學約禮習武立德60年中華武術育人模式構建與實施 |
郭玉成、李守培、邱丕相、戴國斌、陳養勝 |
高等教育 |
二等獎 |
9 |
跨區域跨校運動康復專業線上課程的建設與創新 |
王雪強、王會儒、田振軍、黃文英、胡浩宇 |
高等教育 |
二等獎 |
10 |
“體醫理”融合型新體育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|
高炳宏、陳超、王然、蔡玉軍、李靈杰、熊亞亞、李斐 |
高等教育 |
二等獎 |
11 |
“中、本、碩”一條龍模式培養優秀運動員探索與實踐 |
潘峰、劉敏、韋蓓、羅海濤、范如意 |
職業教育 |
二等獎 |
12 |
鮮活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——“中國系列”思政課選修課的實踐 |
宗愛東、陳凱先、王治東、李崟、龔詠梅、唐紅梅、杜仕菊、劉文、車車 |
高等教育 |
一等獎 |
未來,我校將繼續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要求,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,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,構建知識傳播、能力培養、素質提升、人格塑造有機結合的全人教育模式。充分發揮教學成果獎的示范、引領、輻射作用,激勵全體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實踐與科學研究,進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。
[作者/ 鄧僑僑 沈高飛]
[報送單位/ 教務處]
[責任編輯/董楊華]